中新社香港2月3日电(记者韩星童)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2日就优化高中四个核心科目向学校发放问卷调查,这其中亦包括备受关注的通识科改革方案。有教育界人士3日就有关议题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表示,认同局方优化做法是为学生课业压力“减磅”,亦指通识科新课纲由虚变实,知识点从抽象变具体。
香港社会对于教育成效的争议从未停止过,而近年的政治风波,更是将教育尤其是通识科推上风口浪尖,坊间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2月2日,香港教育局向各中学发出通函,公布就优化高中四个核心科目的课程和评估,向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问卷调查。教育局发言人表示,优化四个核心科目后,可释放的课时概念上共约250小时。当优化措施实施全盘落实后,学校可配合其校情及学生需要,透过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释出更多空间照顾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。
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对中新社表示,现时四个核心科目一个星期所占课时超过一半,令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再去学习选修课程。“现在大部分学生是4+2的形式,即四门核心科加两门选修,很少有学生选三门选修。”在他看来,无论文理还是商科,仅两门选修都不够全面。
因此,邓飞赞同优化四个核心科目,释放足够的课时,为学生压力“减磅”。但他也提醒,教育局须有配套安排,“否则多出来的时间,学生未必会利用来选修多一门课,他们会想,干脆休息一下,拿来玩不是更好?”
在四个核心科目的优化方向中,最受人关注的无疑是通识科改革方案。早前,特首在新一份《施政报告》中指明,未来改革方向必须纠正过去通识教育科被异化的问题。随后,教育局长杨润雄召开记者会,公布一系列通识科改革的方案,包括订明重要的学习概念;重整和删减课程内容和课时,内容约仅为原有的一半等。
“我关心通识科改革的重点在于,新课纲能不能把知识点具体化。”邓飞说,以往通识科对于关注国家发展这部分可能只有笼统的一句话,“很空泛、很虚”。
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也迫使老师不得不自行编写校本教材,“这时候如果一个老师有政治偏见,那就不用说了,对于学生是一种偏见的培养。而就算一个老师没有特别的政治观点,他也不可能做到既了解香港历史,又了解国家发展,还懂得全球化问题。”可想而知,编写出的校本教材难免存在不全面、不客观的地方。
而教育局此次提出的新课纲则明显“由虚变实,知识点从抽象变得具体”,邓飞举例指,关于改革开放,现在就将知识点明确到改革开放中涉及到哪些改革措施、香港在改革开放中所扮演的角色等。“知识点明确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考试不用再猜:今年会不会考三农改革?这是过去考过的题,但在旧课纲上却从没明确体现过。”
此次改革方案,除了将知识点更为明确,还有另一个明显的方向,即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。杨润雄较早前接受中新社专访时便曾提到,2019年所发生的社会事件至少将教育制度上的一些问题提了出来,比如部分学生缺乏守法意识,缺乏对国家及香港与国家关系的了解。“我们希望在新的科目下,让学生建立正面价值观,正确地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,培养明辨慎思的能力,懂得公平、理性地分析不同问题。”
港区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蔡毅认为,通识科改革势在必行,尤其需加强学生对国家历史、发展的了解,掌握例如新中国成立、改革开放等诸多重要历史节点所发生的关键事件。他认为新课纲已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。